23 / 11 / 17

11 未来如天堂

上一篇 下一篇

For the future is like heaven — everyone exalts it but no one wants to go there now. 未来就像天堂,虽然人人赞美,但没人愿意现在就去。

这句话在《纽约时报》时尚栏目名字下。初见觉得十分有趣。细细体味,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。这句话吸引了我。好奇之下,搜索了一番。果然是有来历的。

这句话是James Baldwin说的。詹姆斯鲍德温。一位多产的美国作家。

维基百科里,鲍德温的照片看起来十分温和,有一双温和的大眼晴,一张大嘴。出生于1924年。母亲离开了他的生父,因为生父酗酒。母亲再婚后,又生了8个孩子。他与继父关系紧张。十几岁时,他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兴趣。他说,我知道自己是黑人,也知道自己很聪明。而且,他发现自己有同性恋的倾向。20多岁,他去了巴黎,因为纽约让他觉得压抑沉闷。在巴黎,他写小说,为文学评论杂志写文章。1953年,他发表了半自传体小说《山巅宏音》。1956年,他的第二部小说《乔瓦尼的房间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,因为内容涉及同性恋。六十年代,美国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。他返回美国,参与黑人领袖与肯尼迪总统的会谈。后来,又参与了作家反对越战的抗议活动。

但,出生于一战和二战之间,困苦的童年,同性恋身份,富有才华的黑人作家,战后的满目疮痍,民权运动,越战,马丁路德金,马尔克姆X。这些主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。虽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,但我能想像,他的作品必然有非同寻常的复杂和味道。好的作品必然有苦的味道,如同好茶,要在铜锅里炒炼过才有深厚的幽香。

他的小说《山巅宏音》,英文原名为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s。这个名字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,一个瘦削的黑人青年独自站在高山的山顶,目眺远方,喃喃自语。2005年,这部小说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百佳英文小说。《纽约时报》选择这样一位作家的名言作为栏目标题,不知是否寓意自身的崖岸自高?

六十年代的美国,还有些很有名的作品,比如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和《冷血》。后者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还有一部中篇《蒂凡尼的早餐》,被改编成了电影。电影中,蒂凡尼的青蓝色令人印象深刻。五十多年后,蒂凡尼在纽约开了一家叫蓝盒子的咖啡厅,装修全是它独特的青蓝色,仿佛一汪海水蔓延开来。

城仍然是那座城,人却早已不是那些人。现在,是不是鲍德温想去的“未来”?

前一天,偶像的新年献词404了。并不意外。早上,又看到偶像的新文章文章,为一个弱女子呼吁。一个农村女子,数年默默地忍受家庭暴力。只是,那个男人要强奸她的女儿。她无法可施,只能趁那个人睡着的时候把他杀了。不能想像,她是在多么绝望无助中采取这样的行动的。如果她有别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女儿,又何至于这样行动?外面阳光正好。可我却想起了师太的一部小说《银女》。银女出生底层。作者这样描写她的家:可这样的阳光生生世世都照不到银女的家。我想,或许这个动手杀人的女了也有同样的感觉。所以,我转发了那篇文章。希望,阳光也能照到她的身上。

经济观察报的新年社论题目是《选择相信》。配图是一张朝阳初的照片。淡蓝的天空,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山峦。

又想起昨晚和妹妹的聊天。关于世上那些令人费解的事,她说,程序设定如此。如果这个世界是个程序,我们只能按照这个世界里的现实,去努力追寻一点美好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
Powered by Gride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