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/ 11 / 17

8 偶遇

上一篇 下一篇

这个秋天不像秋天,少有的热。虽然早上的风中已有金秋的肃杀之意,可是白天很热,像是盛夏永远没完没了。周末,逛了逛书店。言又几书店有多家分店,我去过的大概有三家。每家店的书都不一样。今天的这家书店,隐居在一栋商务楼里。这家书店的书还有布置,都更有品位,更文艺。

书店是我喜欢的地方,摆满了书,可以与喜欢的作家偶遇,与有趣的灵魂邂逅。这样说,是不是文艺过头了?只怕有点。

今天看到几本书。一本余华的《我胆小如鼠》,一本马尔克斯的《活着是为了讲述》,一本陀斯妥也夫斯基的《读书笔记》。虽然这些作家的名字很熟,不过,只限于眼熟,我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还不到维基百科的程度。把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马尔克斯,就像有人把张大民校长称为大民校一样,纯粹是套近乎。

余华的《我胆小如鼠》,书名和封面吸引了我。封面是暖色调的,是作家出版为余华出的一套专辑,封皮都很美,像一幅油画。这套书的书名也很美,《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》,《黄昏里的男孩》,《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》。看些这些书名,忍不住想,这些书似乎有成为传世巨著的潜质。

打开《我胆小如鼠》,在作者自序中看到一段话:”十多年之后,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,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,并肩而行,有时交叉到了一起,有时又天各一方。”我微笑。也许所有写故事的人,都有同感。虽然我还不是作家,但这种感受我明白,或许多年后,我会对这句话更有共鸣。

在书店逛,我很少看完一本书,大多数都是拿起来翻一翻,看一点,再换一本。放下余华,又翻了翻《活着是为了讲述》。书的首页写着:“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,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,我们为了讲述而重现的记忆中的日子。”瞬间,我被俘虏了。这句话吸引了我。

最近几年发现,西班牙语文学大约可以说是个富矿。因为南美洲。南美作家都喜欢走魔幻现实主义的路子。为什么那片土地上会出现这种风格?或许与它在二战后的历史有关。现实的土地上长出了魔幻的果子。将来,我会好好读一读马尔克斯,也想读一读南美的现代史。

陀斯妥也夫斯基。

哈哈,如果以“陀斯妥也夫斯基。”为结尾,是不是也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?俄国盛产伟大的作家、伟大的音乐家、伟大的艺术家。陀斯妥也夫斯基也是其中一位。只是,这位作家我真看不懂。中学时买了一本《白痴》,好像没看懂。后来就再也没翻开过了。也许太深奥了,年少的我不懂得。

今天又看到了这个名字,又是他的读书笔记,好奇之下,拿起来翻了翻。目录中收着:论俄国文学、对《安娜卡列尼娜》的评析、对《巴黎圣母院》的评析……看题目便觉得有趣。一位伟大的作家另几位伟大的作家的评论,想来一定很有趣。不过,我只是看了看目录,也把它记在了我的书单上。

也许和年龄有关。我不像十几岁时那样能读书了。高中时,我们学校一天打扫三次卫生。某天,轮到我打扫教室。打扫完毕,别人都走了,我路过某位同学的桌子,看到一本《胭脂扣》。那时我还不知李碧华大名。随手翻了翻,被故事吸引住,就那样站着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。书不算厚,字数不多,但文字洗练,情节有趣。

现在回想起来,有点羡慕那个年少的自己。真好胃口,什么书都能读得进去。就算看不懂,也有耐心从头看到尾。而现在的我,却总是做着一件怪事,收罗一些看起来自己会喜欢的书,只读一下前几页,然后放到自己的书单中。至于何时能读完?真是个问题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
Powered by Gride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