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/ 11 / 17
昨晚,这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冒出来。起因忘了。
我想到了《红楼梦》。于作者而言,它可能是一部忏悔录和回忆录。回忆自己的美好岁月,回忆自己家族的盛景,也忏悔自己未能对家族尽责。这不是我自己看出来的,是听了欧丽娟老师的课之后才明白的。作者自云“于国于家无望”,实在是句大实话。贾府这样的人家,已经延续百年,祖上第一代封侯的。爵位是降等承袭,第二代就降一等,第三代再降一等,第四代就是平民了。每降级一次,俸禄也被削减很多,而这样的大家族人口一直在滋长,食多事少,自然就容易入不敷出。这样的家族需要的佳子弟是会读书能考功名的,最佳例子就是林如海这样的,靠读书走入仕途,家族就不会倒塌。而贾家没有一个读书子弟,后继无人,结局自然是鸟兽散。对古人来说,博取功名齐家治国,既是读书人的责任,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。原来我对一点并无认识。看了高阳的红楼系列才明白。高阳熟知清史掌故,他写的应该可信。士农工商,假如你是农工商,那么做好的你本业。如果是士,那么唯一可做的就是读书出仕。但如果你连书也读不好,就是个完全无用的人了。高阳的红楼系列里对曹雪芹的处境描写得非常到位。他极具才情,却无法找到”工作“。考功名,不喜欢。去做师爷幕府更非所愿。那个时代,写小说是最下贱的事,是为人瞧不起的。最后他的大家族消散了,如同小说里的贾雨村,只剩他一人一身。贾雨村是贾宝玉的前传、预示,甄士隐家的败落是贾府的预告。第五回的预告写得很清楚。那几首词大家都读过。落一片白茫茫大地。而贾宝玉担负的责任,是努力读书,考功名,像林黛玉的父亲那样,走仕途,才能使家族不致败落。他是家族唯一希望,却未能完成这个任务,内心的悔愧可想而知。当作者写着这部回忆录时,内心的滋味,无法想像。
《八百万种死法》的男主人公是另一个失败的类型。原本是警察,开枪时意外导致一个小女孩死亡。他走进了酒坛子,醉生梦死。喝到进医院。医生告诫他,再不戒酒,下一次就是他的葬礼了。即便如此,他仍然会开小差,想着喝一小口,最终变成滥饮,再次进急诊室。他无法摆脱酒瘾,但能够尽量控制。得知他是八部小说的主角,我倒是不担心了。他还有好多年好活,在小说里。只是,我诧异于作者对酗酒的描述,那么细致入微。他是在写自己的经历吗?以这位作者高产的程度来看,作者本人恐怕没有酗酒到这种程度。
以前我喜欢的一位小说家,她在写作中不能提一座城的名字——她在笔下描写发生在那座城的短暂片刻,却不能提它的名字,提到了便是锥心刺骨的疼痛。当她写下那个动人的故事时,她在写什么?青春岁月里的甜美记忆吧。只是结局令人伤心。
我喜欢的另一位小说家,曾在一篇文章里说,我曾在无限接近幸福时,醉心于描写笔下人物的生离死别……。她没有说后面发生过什么,只是说以后的小说里要给主人公幸福。此前,她那部颇受欢迎的小说,结尾是男主人公独自一步步走入宫墙,大门在他身后永远关闭。当年我读到这一段,泪流满面。我给作者留言,说这一段把我读哭了,她回复,那样的结局或许和我当时的心境有关。当时的心境?无限接近幸福的时刻,却写着这样荒芜的结尾?
村上春树就比较难捉摸了。有人说《挪威的森林》描写的经历体验太私人化。我没看出来。当他写《挪威的森林》时,他到底在写什么?一部青春回忆录吗?如果是这样,这部书倒是没什么神秘感了。我一直觉得这部书有一条神秘的面纱。它到底想说什么?初美为何自杀?渡边多年后想到初美的自杀,到底领悟到了什么?渡边和直子到底算怎么回事?他和绿子又算怎么回事?这些我都不明白。我也说不出自己有什么不明白,因此这不明白也就成了神秘的面纱。征服我的,是小说里的青春气息。它荡漾着青春气息,从六十年代,到九十年代,一直到这个世纪的二十年代。
玛格丽特杜鲁门,杜鲁门总统的女儿,写了几十本悬疑故事。她的故事里总有一个煊赫人物突然莫名被杀,而侦破过程又总是十分困难。为什么她不写历史、言情、科幻等等等等,却总是写着谋杀。她在白宫到底见过什么听过什么?
勒卡雷总是在写间谍,不奇怪,他原本也做过特工。80多岁的时候,他出了本自传《鸽子遂道》。他在首页写道,小时候在靶场见过奇异的一幕,鸽子在靶场屋顶被孵化养大,然后有一天它们被放入黑暗的遂道,它们努力扇动翅膀,飞出遂道,出口处无数猎枪正在瞄准它们。而那些没有被打中的鸽子却不会飞向比大海更广阔的天空,而是回到靶场屋顶,等待重复的命运。为什么鸽子会这样做?他说,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多年。
为什么呢?我也不禁问。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描述那些逝去的繁华,为什么要写那座让自己锥心刺骨的城市,为什么故事里总是那么的谋杀和阴谋,为什么明明厌倦那个职业却又反复写它的内幕?
当他们写故事的时候,他们到底在写什么?也许都是他们不能说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