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/ 11 / 17
时下有一句流行语,身体或思想,总要有一个在路上,大概和那句“要么旅行要么死亡”同一个意思。我这种不爱运动的懒人,过了18岁阅动的动力和范围同时下降,每次看到这样的话,都会惶恐,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,因为我的身体和思想,都不在路上。
这几天恰好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。昨天在外地的景点游览,总共走了9公里。今天在本市,从我以前的办公室走回家,差不多也是9公里。在路上的感觉,于我而言,实在不美妙。然而,上午的一个构思只写了500字就卡住了。脑中的想法纷乱,为了让它们排好队,我还是决定走完这9公里。
我曾经的办公室,位于本市甲级写字楼的38楼。十多年前,我在这里上班时,它是本市租金最贵的写字楼,条件也非常舒适,坐便器是附带加温清洗功能的那种,当时这种坐便器只有花园饭店才有;地下一层还有淋浴室,每次收费一元;每层楼都有茶水间,供应开水和沙滤水。在这里呆了三年,后来我换工作,第二家公司的办公室也是甲级写字楼,但这些配套都没有了。待我换到第三家单位,办公室就更糟糕,是整个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最烂的写字楼……
继续回想我的第一个办公室。这幢大厦保养得很好,和十多年前一样。一楼的星巴克照常营业。当年我在这里时,一杯咖啡十几块,现在都在30块以上了。周末这里非常安静。星巴克在大厦的一角摆了几张桌子。我图安静,今天来这里坐着看会书。书是《如何阅读一本小说》。很好的书,有趣,也够专业。买这本书,原本是当作工具书,想学习怎么写小说。但,写小说是无法学习的。别人的经验,如同别人的人生,你不能复制。
不过,看看这些书,总会受益。它们总有些金句,也有些实用的方法。这本书提到了《在路上》——杰克 凯鲁亚克的成名作,其中有一段描写黄昏时分的金门大桥,十分美丽壮观,带着奔腾的活力。“那是金色的夏日傍晚,预示着又一个热气腾腾的开始,绝非一般黄昏预示后面的黑暗、寂静。”据说,《在路上》是作者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带上一气呵成的。羡慕至极。我写一个故事,每次最多两千字,每次还要间隔几天。但写作这种事,除了天份——像JD塞林格那样一本书就足以让自己后半生隐居,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琢磨思考——《在路上》成书之前,作者真在“在路上”7年,随身带着小本子记下自己的灵感和思考。这更像酿酒,一气呵成时是最后一步,此前已经酝酿多年。
好作品都是打磨出来的。前几天看到文章介绍,麦家的小说《解密》修改了十多年,删减重写近百万字。写出《天舞》系列的杜若曾说,自己电脑里的废稿不下几十万字。虹影的《饥饿的女儿》,是沉重、严肃而又好看的文字,那是她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酿出的好作品,那是一种更为辛苦的酝酿。
道理虽然明白,但自己的问题仍然不好解决。走在路上,那个故事的后续仍然想不出来。天空的色彩逐渐变深。今天的黄昏,大约不会有灿烂的夕阳。看着天空,突然想起《挪威的森林》。初美为何会自杀?我一直不明白。渡边说,某天黄昏半天都是燃烧的红云,他突然明白了初美的心境,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动(大意如此)。我一直没搞明白,渡边想说什么?此刻天空中连一丝白云都没有,我就更加无法联想。其实,我也不明白直子、木月为何会自杀。不过,幸好主人公自己很强悍。直子自杀后,主人公也开始了一段“在路上”的旅程,像阿甘一样奔跑,跑了很长很长的路。
书外的作者本人也是爱跑步的,跑过无数次的马拉松。他有一本书,名字就叫《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》。看到这本书时很惊喜,很多隐藏在心中的想法,像是突然有人替我说出来,而且比我表达得更好。好像就是在这本书里,村上春树说了一句,真是,何等费劲的人生啊。
“真是,何等费劲的人生啊。”在路上,吃力地奔跑。确实费劲。然而,别无选择,只能这样——在路上。